查看原文
其他

来者的路 | 十年手牵手

题记:手牵手创办十周年

很多人问我,是怎么走上临终关怀这条路的。回想过去,冥冥之中引导我走这条路的,是我和死亡的直面撞击。


从小和很多家庭的孩子相似,受到父母的呵护,接触死亡的机会极少,虽然也会经历祖辈们的生病、离世,但作为小辈并没有太多机会去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,就像是身在其中却又身处事外的感觉。


直到2006年的冬天,我一个人站在医生办公室问医生,家人的病还有多久时,那位年轻的医生很干涩、尴尬的说:不到一年。


这,才是一切的开始。


摄影师:花花


 “Take your broken heart, make it into art.”

“把你破碎的心,转化成艺术吧”


这句话是梅丽尔·斯特里普在拿到金球奖终身成就奖时的一句感言,而我,回看十年,才有点明白。




1.


临终、死亡、哀伤,这道难解题


像我这样被医生告知坏消息的,上海每年有近十万的家庭,除非病人铁打般,坚决要医生当面告知,否则,家属总是第一个被医生找来谈话,第一个知道的。这样的噩耗,不仅仅是将要失去亲人的痛苦,还有接下来该如何面对这位亲人,该不该说给TA听,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,我又该怎么办?所有这一切,在听到坏消息的那一刻,空白!


有国外研究说,一个人的临终,至少影响3-7人,我内心唏嘘,国外人少吧,搁在我家,怎么也有四十人了,还没算上关系很近的朋友。癌症,这几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,似乎周围总能听到谁谁得了癌症,有数据表明在上海100个人就有2个得癌症。腾讯在2017年的癌症报告里表明,全国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癌症,每分钟有5人因癌症去世,年死亡人数超过了乌鲁木齐的总人口。

 

/腾讯,2017癌症报告/


末期癌症患者的处境,除了自己家庭经历之外,就是当现代医学的手术、化疗、放疗、靶向等传统治疗方法都无效时,当亲人到了必须送安宁病房时,情况往往已经非常急迫,基本已无力提供身体和精神上所需的照料,甚至已经身心俱疲,唯一的想法就是“哪个医院愿意收留”?在这种情况下,决定往往是草率的,倾向于抓住现成的、能应付过去的,而非挑选最好的、合适的。


是的,今天完全不考虑的事,明天可能发展成非做不可的事。


2.


2015年,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质量报告,中国大陆排名第71位,即使在亚太地区,也是倒数第4,还排在了印度之后。


这份报告由5个维度指标评估而成,看得出中国大陆地区和世界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,即使在一线城市的上海,在2012年之前可收治癌症患者的安宁病床,全上海不到60张,而2012年上海因癌症去世的人已超过了3万。



2008年,我跟随黄卫平参加了四川512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志愿队,奥运前期回到上海一起成立手牵手的时候,我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临终关怀这个领域,还好我们幸运的结识了上海医疗界推动临终关怀发展的施永兴教授、成文武主任和沈伟主任,以及另外几位中国临终关怀的先驱者,崔以泰老师、李家熙老师、罗冀兰老师,他们的坚持和仁心仁医令我们敬佩。直到今天,多位前辈们依然坚持在临终关怀领域,是我们的榜样。


2011年,我们有机会被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接见,汇报了临终关怀一床难求的现状,不久,在2012年上海政府颁布实事政策中,明确了要在社区医院里建立舒缓病房,收治癌症末期病人到2017年,上海已有76家医院开设了临终关怀医疗服务,从不到60张床位发展到了1660张,国家卫生部也发文,将临终关怀改称“安宁疗护”,颁布了专门的标准,并且在全国设立了5个安宁疗护发展的国家级试验区。


2018年是手牵手成立的第十年,自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注册并成为国家4A级社会组织以来,我们做了大量的社会倡导和生死教育活动,携手100多位安宁医护社工和600多名安宁志工,为2800多户癌症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,并且为6000多户癌末家庭提供陪伴和辅导,同时还支持了8000多位癌症康复者的社区活动,每一位都是我们同行的伙伴,从几天,到几年,我们一起走,一起影响,一起改变。


3.


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我们十年还只是刚刚看到了一些转变。致力于临终关怀工作本身复杂而多元,正如同它所服务的对象一般,常令我们自身碰触到人类最苦痛的经验,同感爱莫能助之无力。


我们不是拯救者,自身也时刻面临内在的信念、偏见和恐惧的挑战,甚至有可能遭遇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或无法解答的存在性命题,而这些触及我们内在核心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安宁疗护的品质。


如同香港、台湾在安宁疗护领域发展三十年的轨迹,从社会需求发声,到建立医疗硬体,再到发展专业的照护服务和人文关怀,以及构建起完整的社区连续性照顾体系等等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来解决法规和资源限制,需要医疗界、学术界、公益界和企业界等更持续深入的一线实务工作,以及通力合作


需要你我,手牵手,包括医护、社工、心理和志工等在内的“照顾者”,在面对生命尽头带来的丧失与哀悼时,能够「用心地」聆听病人、家属,通过陪伴创造有意义的对话,发展出尊重、安全并有创意的方式,将病人的目标、家庭的需要以及所属社群的传统,都整合到临终照顾的计划中。


回看十年,一路懵懵懂懂的将自己置身其中,开始热爱这份工作,开始理解更多,有了耐心,也学会了等待。临终关怀作为终极的助人艺术,不仅可以支持到失落、恐惧和哀恸的表达,还可以带来完整、希望和平安。同时,安宁陪伴服务过程本身也是我们深入自我、扩展认知和获致领悟的路途。


是的,把你破碎的心,转化成助人的艺术吧!


就是这样,别无其他。






相关视频/纪录片直接点击观看

 

1、人物频道:送别天使


2、一条视频《人不应该孤独的死去》


3、《温暖告别2016》东方电视台【大爱东方】栏目


4、 《为死亡备课》新闻综合【市民议事厅】栏目


5、 《临终者记录--手牵手》安宁疗护倡导短视频


6、 《我的清明》死亡教育倡导短视频


7、 《靠近我》首届死亡艺术节(预展)开幕


8、 《死亡是什么》 首届死亡艺术节闭幕


9、 2012“大爱上海 主题单元”最佳短片奖


10、《在爱中告别》纪实频道【真实25小时】栏目




 近期媒体报道  (点击直接阅读)



1、临终病房里的“第三者” | TimeOut上海


2、澎湃新闻:Dealing With Death, China's Biggest Taboo


3、真实故事计划:《最后一堂死亡课》


4、财经天下:《最后一程,她们让生命衰竭的曲线走得平坦些》


5、《王莹:爱与尊严的重量,远胜过命数的长短》—五粮液2017青年力量先导片回访


6、 中国慈善家杂志——《她如何推动上海出台临终关怀政策》


7 、 凤凰公益——《临终时,如何告别人间》


8、 天下网商——《离死神最近的人,她是天使》


9、 解放日报-上观新闻——她与临终关怀的结缘,来自亲人遭受的苦痛


10、当代艺术——《CLOSE TO ME--靠近我 死亡艺术节》


近期活动,点击进入

1.2018年5月30-31日“2018上海安宁疗护医务社会工作(进阶)培训班


2.2018年5月20日19:30,语音微课:《临终前的十四个准备



P.S.

2018手牵手安宁志工正在招募中,

欲知详情,点击进入:

☞  “2018手牵手安宁志工招募”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点击 阅读原文 查看“手牵手招聘启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